柳职之子

您的位置: 首页 >新闻中心>新闻网>柳职之子>详细内容

我校顺利开展2025年大学生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

来源: 作者: 编审: 发布时间:2025-07-21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分享到:

新闻网消息(文、图/校团委 覃露颖、各二级学院实践队成员)2025年7月14日至17日,共青团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委员会携手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、创新创业学院及各二级学院,共同组织了12支校级重点实践团队、300余名师生,奔赴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及周边村落,开展以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为主题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其中,6支团队成功入选2025年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,活动覆盖定点帮扶的5个村庄及周边8个村落,累计受益群众超万人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与社会发展。

数字赋能,助力侗乡文脉传承

校团委组建的“八桂青语,匠心传新”实践团以“数字赋能侗乡文脉”为主题,巧妙运用新媒体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,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团队通过开展“乡音驿站”互动课,采用方言辅助教学,编写《日常沟通30句》图文手册,邀请村民录制方言,共同制作双语(普通话+方言)宣传视频,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侗族文化。此外,实践团还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开发侗族文化及推普宣传小程序,借助科技力量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,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思路与方向。

心理护航“童行,共筑未来梦想桥

“小葵匠”心理健康服务队由我校三支优秀朋辈队伍(校阳光心理协会、校心理中心助理团、班级心理委员联盟)骨干组建,团队紧扣“培育积极心理品质”核心目标,创新推行“3+2”积极心理培育模式:通过“认知建构-情感体验-行为养成”三维体系,依托“儿童+心理志愿者”双主体路径,精心打造心理小课堂、心理游园会、心灵阅读氧吧等特色活动。同时,通过发放自编的心理知识宣传手册,引导小学生关爱自己,建立良好人际关系。将“预防—发展”型心理服务送到乡村,为乡村振兴注入“心”动能,团队用实际行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均衡发展,践行“传递希望,润心健心”的使命担当。

推普分层覆盖,语润侗乡促发展

机电工程学院“机Young青春,‘电’亮未来”推普实践团筑牢安全防线,通过防溺水演练与手册发放守护青少年;深耕文化传承,非遗漆扇制作、侗舞教学与茶园采茶、稻花鱼捕捞等农耕体验,激活侗族文化与生态智慧。分层推普精准覆盖全龄段:AI语音评测、双语合唱侗歌助力推普,简历制作、直播培训赋能青壮年,入户调研摸清需求。实践响应“推普助力乡村振兴”政策,结合AI技术构建“语言学习-产业赋能-文化传承”三位一体体系,让侗乡文化在青春助力下焕发新活力。

智巡侗乡,无人机赋能乡村振兴

汽车工程学院“云上丝路·智巡戍疆”实践团深入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平流村,充分释放校企合作效能,运用无人机技术赋能乡村振兴。实践团聚焦精准农业,为高山茶园稻田提供智能监测与喷洒,破解运输难题;助力生态守护,通过航测建立预警机制,巡检林区河流;着眼人才培养,面向青少年开展科普实践;签署校地企无人机应用三方共建协议;活化非遗传承,航拍采集侗族建筑数字档案,开设非遗体验课,在村晚融合科技与侗族文化展演。团队依托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,将无人机等低空技术精准对接乡村实际需求,既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服务乡村的科技实践平台,也助力边疆乡村探索出“科技赋能、低空助力”的振兴新路。 

推普科技融合,培育侗乡新希望

电子信息工程学院“智联乡音,声侗共育”实践团深入三江知了村,以精准服务助力乡村发展。在语言文化赋能方面,通过推普AI课堂夯实拼音基础、纠正发音,借助语言情景秀强化实际运用,搭配绕口令大赛与创意配音秀激发学习乐趣,让普通话在侗乡土壤中深度扎根。在科技惠民服务上,扎实开展家电维修行动,同步普及安全用电知识与保养技巧,以专业技能破解村民生活难题,让科技服务真正下沉乡村、惠及民生,用实际行动架起连接校园与乡土的桥梁。


语通文化传承,情系侗乡暖人心

环境与食品工程学院 “普续华章”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八协村调研当地普通话使用情况和学习需求,与八协小学结对开展青少年语言文字素养提升教学,将侗乡歌曲和传统文化融入推普课堂,还开展了推普+石斛种植技术培训、资助政策宣传、红色经典朗诵会等多项实践活动,以青春力量构筑沟通桥梁,用文化传承守护乡土根脉,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诠释青春担当。

赋能乡村物流,点亮侗乡童年

财经与物流管理学院“智链侗乡”数智物流调研实践团结合现代物流管理、大数据与会计等专业特长,通过入户访谈、调研等形式,深入开展数智物流专项调研,详细记录销售渠道及物流运输的痛点、堵点问题,重点关注运输成本高、配送时效慢等问题;实地考察当地物流站点、设施及道路条件,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供村委会参考。开展普及财税知识,讲解**识别、电信诈骗防范技巧的活动,用专业知识守护群众“钱袋子”。此外,实践团还开展关爱助学帮扶、红色文化传承、特色产业体验等多元形式,为侗乡发展青春赋能。

科技语言双驱,青春智旅绘新篇

贸易与旅游管理学院“青春智旅绘侗乡 推普乡音筑心桥”实践队紧扣 “科技赋能特色产业、语言联通文旅市场” 双核驱动,组织青年学子赴三江侗族自治县岜团村开展专项服务。聚焦当地农产品销售提质增效与旅游服务升级两大要点,通过AI技术下沉、普通话推广、新媒体营销赋能,打通特色农产品上行渠道、提升乡村旅游软实力,助力构建 “一村一品一韵” 的乡村振兴新格局,以实际行动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

非遗侗乡传薪火,美育童心绘未来

艺术学院组建的“艺彩飞扬”中华文化传承团深入独峒村,开展美育与文化传承与实践。团队扎根乡土,深入独峒农民画博物馆、农民画工作室,访谈非遗艺人,交流技艺,助力艺人拍摄参赛作品,为独峒农民画注入新活力。开设“布里生花”“蓝韵匠心”等趣味非遗手作课,以及“AI创想绘”音乐课,点燃乡村儿童艺术梦想。精心打造“艺彩侗乡”主题文艺汇演,涵盖非遗服装秀、器乐演奏等精彩节目,与当地侗笛、芦笙、舞蹈艺人同台献艺,共谱民族团结乐章。团队以艺术为桥,传承文化,润泽童心,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智慧。

本次“三下乡”活动不仅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乡村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与希望,更让参与其中的师生深刻体会到了责任与担当的力量。各实践团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,将科技、文化、教育等多方面的资源带到了乡村,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,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了青春智慧与力量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秉承“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”的宗旨,引领更多青年学子投身社会实践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。


共同制作双语(普通话+方言)宣传视频

无人机调运高山牧草

开展心理小课堂

开展新媒体营销赋能

非遗服装秀

开展非遗服装走秀

部门网站审核:一审 覃露颖、二审 杨燕华、三审 刘明皞

学校网站审核:初审 党委宣传部 陈晨、终审 党委宣传部  罗世华

×

用户登录